古典乐迎来“亚裔”崛起潮

发布时间:2025-11-04 09:00:26 辽宁省丹东辉煌酒店有限公司

杨罕琚

漫画/琚理

刚刚结束的第19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结果问世时,全世界的亚裔琴童与亚裔音乐爱好者都振奋起来:获得名次的八人中,除并列第五的波兰选手阿列克谢维茨外,无一人不是亚裔,无一人不是“东亚裔”;本届亚裔选手获奖比例之高,在“肖赛”乃至古典音乐赛事的历史上恐怕是空前的。

这只是整个古典音乐行业的一个缩影,亚裔从业者数量与比例的增长已不是件新鲜事。以纽约爱乐乐团为例,乐团中亚裔成员占比约三成,而在小提琴声部则接近三分之二!2025年举办的西贝柳斯与帕格尼尼两大重磅小提琴赛事中,冠军不出意外分别颁给了两位亚裔选手:韩国的朴秀艺与中国的章奥哲;而范·克莱本与肖邦两大钢琴比赛的头奖也花落沈靖韬与陆逸轩两位“大龄”亚裔选手。

促成这一现象的源头,或许正在于亚裔家庭独有的教育文化。在西方世界的刻板印象中,“亚裔家长”或曰“东亚裔家长”往往成为高标准、严要求这一形象的代名词。亚裔家庭普遍极其重视教育投入,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以郎朗为原型的电影《你行!你上!》所描述的故事,观者并不陌生。大量上世纪90年代至千禧年出生的亚裔青少年在父母监督下接受系统训练,通过分级考核,走向专业道路,涌入音乐行业——这样的现象不止发生在亚洲国家,也发生在西方世界的亚裔移民家庭中。正如亚裔学生在做题考试上成绩过人,其刻苦能

干的民族品质

也延伸到了音乐学习中。充分到有时过分的素质教育虽然剥夺了广大亚裔青年音乐家的快乐童年,却也为他们打下了相当扎实的演奏技巧基础;在技术稳定性极为关键且评委审美日益中庸的各种赛事中,这些亚裔音乐家们确实极占优势。另一方面,随着种族平等在西方世界成为明面上的“政治正确”,在赛事评判与招聘遴选中,以亚裔为代表的“少数族裔”音乐家不再像他们的前辈一样遭受打压与歧视,得以凭借个人水准在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出人头地。

但是这些“卷”破脑门的亚裔音乐家真的能够顺利“出头”吗?纵观如今崭露头角的亚裔音乐家,似乎有一个普遍现象:他们几乎全部在锲而不舍地一次次参加各种比赛:比如,今年6月,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冠军沈靖韬,今年10月,“肖赛”冠军陆逸轩、亚军凯文·陈,他们都在此前诸多重大(但名气略逊)赛事位列前茅,甚至冠军。参赛目的当然是获得各种商业资源,可亚裔音乐家不仅要面对同行间愈发残酷激烈的竞争,还需面对因种族问题受到的诸多限制:一来,在目前的营销模式中,亚裔音乐家的形象定位往往容易陷入“同质化”,难以给普罗大众留下深刻记忆;二来,未必有那么多资本愿意为亚裔音乐家遮风挡雨,即使优秀的亚裔音乐家越来越多。

亚裔在古典音乐界的崛起似乎与白人对于古典音乐兴趣的淡漠同步发生。西方古典音乐听众的老龄化是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相形之下,东亚地区的古典音乐受众中,年轻人的占比却极高。无论是东亚社会,还是西方世界里的东亚社区,对古典音乐的高度推崇、对音乐职业的强烈向往似乎已成为一种集体共识。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魏特哈斯在访谈中告诉笔者,她发现东亚国家对于古典音乐与欧洲文化的热情远胜于欧洲自身,并对欧洲人对自身文化传统失去兴趣的现象感到担忧。

古典音乐行业未来何去何从并非本文在此讨论的问题,但一个几乎确定的事实是,亚裔音乐家将在未来的古典音乐行业中占据更大比重与更高位置。至于这将如何影响音乐行业和音乐艺术的走向,不妨拭目以待。